首頁  >  文化歷史  >  文化觀察
破圈爆紅海內外 自得琴社做對了什么

2023-04-24 來源:中國新聞網(wǎng)

煙柳畫橋上、風簾翠幕下,動人旋律隨美好圖景徐徐展開,層層景片配合燈光效果打造的寫意舞臺上,低垂雙髻、插梳簪花的宋金時期少女,戴冠插梳、披衫長裙的北宋中后期仕女,仿佛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,來自上海的樂手們身著宋代復原裝束,為蘇州的觀眾帶來了古意十足的視聽盛宴。

在東太湖畔的蘇州灣大劇院,自得琴社《琴為何物·宋·水云歸》音樂會的首演吸引大批樂迷。值得一提的是,演出結束后,蘇州灣大劇院的屏幕上亮起了微信群二維碼,邀請現(xiàn)場樂迷們一起掃碼進入群聊,直接和樂手分享觀感。散場時劇場里仍有大批觀眾排隊——憑借在小紅書等平臺分享演出評論,就能獲贈一盒自得琴社自家開發(fā)的護甲膏。原來琴社的不少忠實粉絲是古琴愛好者,自己喜歡的樂團推出的護甲膏當然是不能錯過的珍貴“禮物”。

結束蘇州灣大劇院的演出后,自得琴社還將前往無錫、寧波、杭州等地巡演,今年上半年,琴社確定的演出場次有14場,巡演足跡履及國內八座城市。不僅僅是線下演出深受多地樂迷追捧,自得琴社打造的一系列充滿創(chuàng)意的國風民樂短視頻,在海內外全平臺的累計觀看量接近兩億次。比如在深受年輕人喜愛的B站,其視頻累計觀看量接近5000萬次;在海外視頻平臺YouTube上,這個數(shù)字甚至翻了一番——接近9000萬次。從線下演出到線上平臺,自得琴社破圈爆紅海內外的成功密碼是什么?用戶思維、創(chuàng)意大膽、考據(jù)嚴謹,無數(shù)點滴細節(jié)凝結著這支國風團隊的爆款品質。

以用戶思維讓觀眾“解鎖”絕佳觀演后體驗

“最希望上線網(wǎng)絡平臺的曲子是?希望自得琴社出的周邊是?最喜歡的樂器是?對這場音樂會的建議……”在微信群里,記者看到自得琴社的運營者發(fā)布了一連串的群公告,還分享了B站、微博、小紅書等平臺的演出劇照鏈接?!皻g迎大家下載(劇照)、轉發(fā)、發(fā)朋友圈?!薄皻g迎大家掃碼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?!睂τ谫徺I了一場演出票的觀眾來說,能在微信群里獲得這樣的觀演“售后”服務,無疑是幸福的。

“好多觀眾都是因為我們的B站和微博賬號才知道自得琴社的,我們這兩年也逐步在小紅書、抖音等平臺持續(xù)更新創(chuàng)意短視頻內容,并且在海內外的社交媒體上都獲得了不錯的點擊量。在我們看來,線上平臺和線下音樂會,都是很重要的向觀眾分享作品的渠道。”社長朱里鉞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,身處新媒體時代,自得琴社正在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思維來深耕一支演出團體的社區(qū)運營。“就演出而言,我們考慮比較多的,就是把自己放到觀眾的角色里,比如大家希望在演出結束后能及時看到哪些信息,我們也希望盡可能照顧到不同社交平臺用戶的使用習慣?!弊缘们偕绻徘贅肥旨嫘旅襟w負責人白無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
小小護甲膏,透露著琴社在運營上的用心,還有聯(lián)名款奶茶券等也深受青年樂迷的喜愛?!拔磥?,我們還會開發(fā)更多的周邊產品,發(fā)行2-3張黑膠唱片也已排上計劃。”朱里鉞告訴記者,琴社所做的這些其實初心非常簡單,“就是想對觀眾好一點,讓大家除了喜歡我們的作品,也能感受到我們團隊用心、有人情味的一面,從而在自得琴社這里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”。

一針一線的講究,是專業(yè)上全方位的精益求精

不僅僅是觀演“售后”服務,自得琴社在前期宣傳、演出內容設計等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。琴社之所以能憑裝束復原小組打造的古色古香的造型,還有視頻制作組創(chuàng)設的“會動的古畫”火爆出圈,離不開整個團隊從服飾、妝發(fā)、演出造型、拍攝到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。

就以此次《琴為何物·宋·水云歸》音樂會為例,海報與宣傳片里的服飾與線下演出完全統(tǒng)一。樂手們的妝造設計,參考了很多宋代的壁畫、古畫、文字記載、文物等資料。比如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裝,參考的文物是來自開化寺的壁畫。女子將發(fā)髻盤于發(fā)頂,佩戴金冠再用金梳來裝飾,整個發(fā)髻華麗端莊。“每個時期都有流行的服裝和發(fā)型,宋中期也不例外,這種頭戴發(fā)冠插梳的發(fā)髻就是當時十分潮流的造型。”自得琴社妝造負責人、中國裝束復原小組成員劉蕊介紹,北宋中后期仕女盛裝的服裝靈感也同樣來源于開化寺壁畫,外披的衫子微微拉大領口,領口層疊十分立體。這種層層疊疊的衣服使穿著之人看上去十分華貴,且大氣中又不失女性之美?!俺吮彼沃泻笃谑伺⒀b,還有宋金時期少女裝束、北宋晚期文士便裝,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呈現(xiàn),樂手們的每一套服飾幾乎都有參考文獻,一針一線都十分考究?!眲⑷镎f。

《琴為何物·宋·水云歸》的海報同樣趣味橫生,不僅埋藏著許多文化元素,更表達了自得琴社賦予古韻新生的愿景。海報里的卷軸十分引人注目,原來是國寶級傳世手卷《碣石調·幽蘭》,這是現(xiàn)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譜?!肮徘偈侵袊鴼v史最悠久的彈撥樂器之一,也是古代士人階級的代表樂器;古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傳世古琴譜,這在民樂里是非常罕見的。古琴歷經(jīng)了至少3500年走到了今天,到了我們的手上,當代人該如何傳承古琴,值得我們深思。”作為自得琴社的“多面手”,藝術總監(jiān)唐彬不僅擔任“琴為何物”系列音樂會的導演、作曲,《琴為何物·宋·水云歸》海報的設計理念也出自他之手。在唐彬看來,“琴為何物”這個名字本身是一句發(fā)問,也是一種求索。

在傳承古琴的道路上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。海報上不同的角色代表了在研究古琴道路上的各類人。例如海報里,有執(zhí)著于古代琴譜的老者;有找不到前路而用手機導航的年輕人;有因為枯燥而打瞌睡的人;有圍觀看熱鬧的人……“而我們海報視覺中心的人物,是本系列音樂會的古琴樂手,她身著宋代裝束,在古琴譜組成的弧形上沖浪,代表了自得琴社對于自我的期許:要做立足傳統(tǒng)的弄潮兒?!碧票蚪榻B說。

如果說自得琴社的“琴”最初專指古琴,那么隨著琴社近些年的作品運用了眾多中外樂器,“琴”的含義也已經(jīng)不單單指古琴了。比如《琴為何物·宋·水云歸》音樂會,自得琴社在演出中將民樂與管弦樂結合,特別邀請布達佩斯交響樂團為《葡萄仙子》《滿江紅》《拾眠》《槐黃》《泛滄浪》《桂枝香》六首作品錄制伴奏。古曲與交響樂的交融碰撞,管弦樂團的聲音融入現(xiàn)場演奏,賦予了民樂更多元的音樂表現(xiàn)力。除了《滿江紅》等原創(chuàng)曲目,多首傳統(tǒng)名曲也紛紛呈現(xiàn),如《梅梢月》《碧澗流泉》;也有宋代著名詞人、音樂家姜夔的《杏花天影》,帶著文人的吟嘆感懷舊夢。音樂會的舞美則賦予“國風”音樂更時髦的觀感,比如展現(xiàn)市井生活的鮮活與煙火氣的《醉醉漁,唱唱晚》,以及鳴奏將士們收復河山的壯懷激越的《滿江紅》,配合寫意舞臺讓人如癡如醉。

“一個喜歡自得琴社的觀眾,是會把琴社推薦給身邊許多人的,所以我們要把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做好。每場演出結束后,看到大家在小紅書、微博、微信朋友圈分享劇照,也在網(wǎng)上的問卷里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見和建議,幫助琴社音樂會的迭代,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開心?!碧票蛘f。

文匯報

■本報記者 姜方


分享到:
責任編輯:栗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