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 >  文化歷史  >  文化觀察
對待知青歷史需要更多理性

作者:張頤武 · 2015-07-28 來源:北京日報

  最近,知青博物館的展出所引發(fā)的爭議,又把曾經(jīng)影響過眾多中國人的“知青一代”的歷史擺到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輿論爭議的前臺。

  有關那段歷史,年長的人們都非常熟悉。許多年輕人的父母曾經(jīng)是知青,我們周圍人們的家人和鄰居中可能都會有知青。對那些艱難的歲月,人們也是記憶猶新,因為這些都不僅僅是歷史上的一個章節(jié),而是現(xiàn)在還活在我們身邊的生動的記憶和具體的感受。雖然知青的歷史已經(jīng)過去了三十多年了,但對于那段歷史的發(fā)掘、反思和認知都不會終止,有關那段歷史的爭論也還會是中國當下輿論場的一個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因為這些爭論涉及的是對于中國人的現(xiàn)代化歷史的思考,也涉及對于中國大歷史的認知。

  對“知青”這個群體的命運的認知,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是文學和文化討論的熱點問題,八十年代的知青文學曾經(jīng)是文壇重要的潮流,可以說,對于知青時代的總結思考,從那時起到今天從來沒有終止過。當時親歷者們對八十年代以來的作品、回憶,雖有不同的認識和意見分歧,但都有共生互補的側面相伴存在。

  一是那段艱難的歲月給不少下鄉(xiāng)城市青年帶來了很多考驗和困擾,也給他們的家庭帶來很多痛苦。一些人求學無門,才華因此浪費;一些人在不熟悉的農(nóng)村生活中付出了許多代價,甚至是生命的代價。這些都是真實而具體的存在,已經(jīng)通過當時的“回城”歷程真實地投射在歷史中。當時錯誤的決策和歷史的頓挫造成的傷害,當然無需諱言是真實的存在,不應被否定,也不會被否定。

  但另一面也不容忽視,這就是青春無悔,奮斗值得銘記。通過那個時代艱苦的生活,知青一代的城市青年中有不少人通過農(nóng)村的真實認知,擺脫了“紅衛(wèi)兵”思維,更多地理解了真實的中國,認識了中國的國情,并通過艱苦的勞動磨練了意志,收獲了生命中真實的感動和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。許多知青通過艱辛和努力,也更加理性地思考著中國的未來。事實證明,知青那些年的積累和準備通過中國社會的新選擇后,在進入大學和在以后的各行各業(yè)崗位上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知青中的很多人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發(fā)展做出了貢獻。如果讀過諸如梁曉聲、張抗抗、葉辛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知青作家的作品,就會理解到當時人們的真實感受。簡單地否定任何一面都是對于歷史的不公,也是對于知青的奮斗史的不公。

  中國現(xiàn)代化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從文明的歷史低谷走出,追尋富強的歷程,其中充滿了悲壯的奮斗,充滿了艱難困苦。在探索現(xiàn)代化道路的過程中,確實有失誤也有迷途,有曲折也有頓挫,但這些都是中國“大歷史”的連續(xù)性的一部分。這一段“大歷史”曾經(jīng)讓眾多的中國人付出了艱辛甚至生命,知青們的歷史不過是這個大歷史進程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但中華民族既有不屈不撓、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,也有糾正錯誤,讓文明走向復興和崛起的能力。正是因為這些奮斗和付出,換來了今天改革開放后繁榮的中國?,F(xiàn)代中國人的奮斗是光榮的,我們歷史上付出的眾多的代價,今天歷史已經(jīng)給予報償,前輩的努力沒有被辜負。

  反思歷史非常重要,但反思絕不是情緒的宣泄,不是對現(xiàn)實的借古諷今,不是用過去歷史的復雜來撕裂今天的社會。反思所需要的是對歷史的理性認識,是對歷史經(jīng)驗和教訓的多重的復雜探究,而不是給年輕一代否定和嘲笑自己前輩的奮斗。知青們的付出當然有代價,有迷途,但更有承擔和使命。他們的付出也是中國人艱辛奮斗中寶貴的篇章。黃仁宇先生1992年在他的《中國現(xiàn)代的長期革命》中談道:“今日的局勢已經(jīng)打開,中國現(xiàn)代的長期革命已經(jīng)成功在望?!彼赋觯骸皬闹袊?、從外國、從遠古、從近代的史實,從書本的知識包括思想家的言論,再從我自己的人身經(jīng)驗種種方面看來,我覺得以往的壞消息一概是過去事。以問題的龐大和棘手,撫今追昔,我覺得凡是炎黃子孫,應為這八十年的歷史感到驕傲。這就是我的好消息?!?/p>

  或許,今天我們對知青的認識需要這樣的“大歷史”的開闊眼界,這樣的眼界會讓人們多一些理解和理性,少一些焦躁和盲目。

   更多精彩:《凱風智見:天馬與蠶-開辟絲路的異域傳說

分享到:
責任編輯:風雅